在上海一家外貿公司上班的李薇一邊在網上回看最新播出的“黃金剩女”“脫單”勵志劇《咱們結婚吧》,一邊插空瀏覽著購物網站,並不停地往“購物車”里添加物品,迫不及待地等著那個“秒殺”時刻。
   千里之外的北京,王蓓蓓和老公兩人在電腦前耐心回覆著買家購物咨詢的同時,還忙著和快遞公司聯繫發貨事宜,全力以赴迎接這一年一次的網絡銷售“盛宴”。
   李薇和王蓓蓓這兩位“80後”女生的等待都來源於“雙十一”。不同的是,前者是這個節日的消費主體,而後者是賺錢的賣家。
   從害怕的落寞到消費的快感
   李薇上大學時20歲,單身。“最怕光棍節時的落寞感,如今到了剩女的年紀,反而有了‘消費’節日的快感。”李薇說,不知道是自己變成熟了,還是社會的發展改變了年輕人的婚戀觀。
   “光棍節”已然成了年輕人的一個狂歡由頭。現如今,不僅很多已婚男女會在11月11日這天慶祝,更有不少人選擇在這天領證結婚,將4個1理解為“一心一意”“一生一世”。
   熒屏的“光棍節”檔期也越來越“緊湊”。《我愛的是你愛我》《甜心巧克力》《咱們結婚吧》等多部或“甜蜜系”或“治愈系”的影視劇在“雙十一”前後推出。
   從特指男性的“光棍”延伸至女性,從孤單過節到購物狂歡,從恐懼單身到“光復單身”,“光棍節”演變到“雙十一”,雖然日期沒變,節日本身的意義和承載的文化卻發生了太多的變化。
   北京大學社會系教授夏學鑾說,現在年輕人比較時尚開放,不再過多地壓抑情感,過“光棍節”等節日是一種宣泄苦悶、表達情懷的不錯方式,已遠遠超出了節日的字面意義。
   全民血拼的網購節
   光棍節帶來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年輕人的思想狀態上,還滲透到了商業模式。
   2009年,淘寶商城首次舉辦以“雙十一”為口號的促銷活動,如今愈演愈烈已然成為全民網絡購物狂歡節。
   王蓓蓓4年前辭去了穩定的律師工作,和老公一起開了家網店銷售服裝、箱包、配件等,去年“雙十一”當天收入10萬多元,相當於平時一個月的銷量。“‘雙十一’釋放出了網絡消費的巨大潛力,也帶給我們年輕人網絡創業的動力。”她說。
   2012年,淘寶全網在“雙十一”創下了191億元收入,相當於當天全國社會零售總額的30%。今年有2萬多商家參與“雙十一”活動,規模為去年兩倍。
   專家認為,把僅具文化意味的“光棍節”打造成全民血拼的“網購節”,讓網購時點定格,把網購上升到商業文化層面,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今中國商業生態。
   折射社會心態逐步開放
   其實,近年來像“光棍節”這種民間自創的節日層出不窮。網絡情人節、光棍節、屌絲節、“3·7”女生節、“8·3”男人節等諸多“草根”節日一經傳出,在網上都能得到大批網友呼應。真正過節也好,“打個醬油”也罷,從微博、朋友圈等社交網絡頻頻轉發的節日“段子”不難發現,這些節日已足以產生話題效應。
   專家認為,“造節”就和“造詞”一樣,憑藉網絡強大的傳播力量迅速蔓延,這是當前社會心態逐步開放和文化包容性增強的體現,表達著某一群體的心理訴求,只要不媚俗、不惡搞,便無可厚非,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活躍社會文化和發展。
   豐富多元的當下氛圍,給普通人帶來了機會。王蓓蓓的網店年營業額已經達到500萬元,但她已經不滿足於單純的進貨賣貨,“正在籌劃註冊自己的品牌”。新華社記者 趙 倩 任沁沁(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專電)  (原標題:從“一人孤單”到“全民狂歡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f62rfraz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